瞭望·治國理政紀事丨努力辦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華網
  • <pre id="hmlfy"><ruby id="hmlfy"><tt id="hmlfy"></tt></ruby></pre>
    1. <tr id="hmlfy"></tr>

    2. <pre id="hmlfy"></pre>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3 04/ 29 12:20:17
      來源:瞭望

      瞭望·治國理政紀事丨努力辦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

      字體:

        ◆ 2018年5月2日,在五四青年節和北京大學建校120周年校慶日即將來臨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大學對青年成長成才發揮著重要作用。高校只有抓住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個根本才能辦好,才能辦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font>

        ◆ 2021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干意見》。

        ◆ 2018年以來,北大陸續出臺實施《北京大學“十四五”改革和發展規劃》《北京大學新一輪“雙一流”放權改革工作方案》《北京大學深化綜合改革方案》等一系列方案措施。

        ◆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北大學子響應號召,畢業后到基層一線書寫青春。自2010年啟動定向選調生招錄以來,截至2022年,北大赴全國31個省區市的選調生規模已經超過3600人。

        ◆ “編纂一套系統呈現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發展和創新的歷史文獻典籍,推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是北大應當肩負的理論使命和學術擔當?!?/font>

        ◆ 北大高度重視基礎研究,推動實現更多“從0到1”重大原創性科研突破。立足國家戰略急需,迎接未來技術挑戰,“新工科”成為北大學科布局的戰略方向。北大推動學科重組與整合,兩年內成立6個學院5個實體機構,促進“新工科+”學科交叉融合,創新產學研協同發展機制。

        ◆ 北大優化學術評價體系,破除“五唯”、杜絕“一刀切”、科學設置評價周期,鼓勵持續研究和長期積累,讓人才安得下心、沉得住氣、坐得住“冷板凳”。

        五四青年節前夕,北京大學未名湖畔書聲瑯瑯,五四運動場上身影躍動,揮灑著汗水跑進金色暖陽,校園處處煥發著青春活力。

        2018年5月2日,在五四青年節和北京大學建校120周年校慶日即將來臨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大學對青年成長成才發揮著重要作用。高校只有抓住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個根本才能辦好,才能辦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p>

        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是一流人才的富集高地,更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培育園地。

        2021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干意見》;2022年2月,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印發該意見,明確“選擇若干高水平大學,全面賦予自主設置建設學科、評價周期等權限,鼓勵探索辦學新模式”,北大首批獲得學科建設自主權。

        2018年以來,北大陸續出臺實施《北京大學“十四五”改革和發展規劃》《北京大學新一輪“雙一流”放權改革工作方案》《北京大學深化綜合改革方案》等一系列方案措施。2022年11月,北大編制完成《北京大學“雙一流”建設高校整體建設方案》并正式向教育部提交。

        5年來,北京大學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辦學正確政治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構筑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深耕基礎研究激發創新潛力,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

        今年,北大迎來建校125周年。站在新起點,北大將以新的奮斗探索未來大學高質量發展之路,更加主動地成為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排頭兵、領頭羊和戰略先鋒力量。

        立德:把穩方向?培育新人

        “為了中華民富國強,為了民族再造復興,我愿意奮斗終生……”

        2021年建黨百年之際,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劇《覺醒年代》走進北大百周年紀念講堂。身著長衫的“李大釗”“陳獨秀”帶領北大學子們莊嚴宣誓,穿越時空的聲音凝聚著信仰的力量。

        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根本任務。從開展“新生第一課”“新生訓練營”等入學教育項目,為青年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圩?,到講好畢業離?!按笏颊n”,鼓勵學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北大始終堅持將賡續紅色血脈的使命貫穿于育新人的全過程。

        “北京大學將始終心懷‘國之大者’,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努力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高等教育新動能?!北本┐髮W黨委書記郝平表示。

        把穩方向之舵,激發信仰之力。北京大學用黨史這本立德樹人的最好教科書,不斷強化青年心中信念的力量。

        從參加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活動時喊出“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青春宣言,到4000余名師生在未名湖畔歌唱建黨百年的崢嶸歲月,再到學生黨支部青年黨員共學、共講、共實踐“百堂精品黨課”,處處是厚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發青年共情共鳴的生動課堂。

        正確的政治方向成為育人陣地的“生命線”,延續紅色血脈擁有了更持久強大的動力。一批批堪當大任的時代新人從燕園走出,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共同夢想——

        他們投筆從戎,在實現強軍夢的偉大實踐中揮灑熱血。過去5年,北大共有118人參軍入伍,繼“海軍陸戰隊偵察兵宋璽”后涌現出“雷鋒團唐青”“航母水兵王心儀”等優秀典型;

        北大學生參軍代表宋璽在海軍陸戰隊服役 北京大學供圖

        他們潛心科研,用真才實學助力國家發展。北大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博士生鄭宇軒致力于解決生命健康難題,2020年他發表了世界首個靈長動物單細胞精度的卵巢衰老研究,相關成果入選“2020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為建立針對衰老及衰老相關疾病的早期預警和科學應對策略奠定了重要基礎;

        他們志愿服務,為社會作出自己的貢獻。北大援鄂醫療隊“90后”黨員不畏艱險、沖鋒在前,奮戰在守衛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最前線……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北大學子響應號召,畢業后到基層一線書寫青春。自2010年啟動定向選調生招錄以來,截至2022年,北大赴全國31個省區市的選調生規模已經超過3600人。

        鍛造思想武器,服務理論創新。馬克思主義是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也是中國大學最鮮亮的底色。

        推進理論研究,要達于研精闡微。經黨中央批準,北大于2018年成立全國首批十家之一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于2021年成立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中心、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習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經國家新聞出版署審批創辦《國家現代化建設研究》學術期刊,迄今已正式發行7期,形成一系列黨的創新理論研究成果。集合中共黨史研究中心、五四運動研究中心、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中心等機構力量,北大構建起一批理論研究集群,系統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

        攻堅重大課題,結出厚重之“果”。2019年5月,由北大馬克思主義學院組織編纂的《馬藏》第一部第1-5卷正式首發?!熬幾胍惶紫到y呈現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發展和創新的歷史文獻典籍,推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是北大應當肩負的理論使命和學術擔當?!北贝篑R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馬藏》主編顧海良說。

        目前,北大《馬藏》編纂與研究工程已出版4部14卷900萬字研究成果,全面立體呈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路標。

        北京大學“紀念五四運動一百周年”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學術研討會暨《馬藏》首發儀式現場(2019年5月4日攝) 北京大學供圖

        辦好關鍵課程,構建大思政生態?!氨贝笕Υ蛟旄采w全體大一新生的思政實踐課?!北本┐髮W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陳培永介紹,北大專門制定課程指導方案和執行方案,按照嚴格的教學大綱和效果評估標準組織實踐活動的各個環節。

        2019年起,北大組織建設思政實踐課,已建設286個思政實踐課教育基地。炎炎夏日,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師生從上海到嘉興,在追尋建黨足跡中理解“紅船”精神的深刻內涵;化學學院師生來到云南彌渡縣,深入探尋脫貧攻堅的光輝歷程;光華管理學院師生走進廣州南山區,在改革開放最前沿感受時代脈動……

        北大筑牢思政大課主陣地,關注并緊扣當代青年特點,全面升級思政課程,明確了“理論為王、內容為本、問題導向、形式創新”的教學理念,打造“立體化、專題式、多樣態”的教學體系,構建起大思政學習生態。

        “思政課教學內容要跟上時代,教學模式要契合青年學生的關注點,授課教師要不斷備課、常講常新,讓廣大青年學生自覺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北贝罅暯叫聲r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院長王浦劬說。

        創新:瞄準戰略?強化支撐

        新一代干細胞技術為我國干細胞和再生醫學發展解決底層技術上的瓶頸問題;自主發展一整套碳管CMOS集成電路和光電器件的無摻雜制備新技術;建成世界上首臺小型激光加速器輻照裝置;微型化三光子顯微鏡站到腦科學成像領域的最前沿;云-端融合系統的資源反射機制及高效互操作技術、超高清視頻編解碼技術、大型二氧化碳制冷關鍵技術等落地應用;系統研究植入前胚胎遺傳學診斷新方法,為萬千家庭帶去希望……

        北大抓住“創新”導向,加強基礎研究、積極引育人才、文化傳承創新、促進開放辦學,在世界科技前沿領域的原理突破與應用上取得多項突破性成果。

        “作為重要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我們將不負時代使命,主動對接國家戰略目標和戰略任務,在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中當好尖刀連、排頭兵?!北本┐髮W校長龔旗煌表示。

        自由探索+有組織科研釋放基礎研究潛力。重大原始創新成果萌發于深厚的基礎研究,往往產生于學科交叉領域。北大高度重視基礎研究,推動實現更多“從0到1”重大原創性科研突破。立足國家戰略急需,迎接未來技術挑戰,“新工科”成為北大學科布局的戰略方向。北大推動學科重組與整合,兩年內成立6個學院5個實體機構,構筑起高質量學科體系,促進“新工科+”學科交叉融合,創新產學研協同發展機制。

        為激發學科交叉的創新活力,北大建設新體制機制,打造了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碳中和研究院等新型跨學科研究機構,為跨學科融合交流拓寬平臺。

        “在光華,老師們的辦公室是打散的,不是按系來分的。不同學科方向的老師聚在一起,很容易產生思想碰撞?!痹诒贝蠊馊A管理學院院長劉俏看來,這種方式可以持續激發出許多“自下而上”的學科交叉新范式。

        重大原始創新和顛覆性技術涌現的背后,是北大促進高水平自由探索和有組織科研統籌推進所釋放的科研潛力。

        “二者并不是對立關系,而是局部和整體的關系?!北贝笾悄軐W院院長朱松純打了個比方,如果說“自由探索”產生的是“寶石”,那么“有組織科研”則是把“寶石”鑲嵌在科學的“王冠”上,把二者有機結合將孕育出新的科研范式和評價機制。

        引育評匯聚全球一流人才。黨的十八大以來,北大以“人才戰略年”為主題,從引、育、評三個維度建立起全過程全要素的人才工作體系,千方百計為國引才、為國聚才。

        主動引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北大是我的科研回歸之地?!?018年,時任哈佛大學講席教授的謝曉亮全職回國,這是近年來北大引進的頂尖科學家中的一位。北大通過靈活機制吸引不同類型的高層次戰略人才,建立高層次人才引進綠色通道,設立專門工作小組“一事一議”“一人一策”等方式,主動出擊、以才引才。

        5年來,700多名國內外頂尖學者和優秀青年人才選擇加入北大,其中90%為中青年人才,一支潛力突出的戰略人才成長梯隊正在形成;全職教學科研人員中約有1200人入選各類高端人才計劃,為國家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提供了有力支撐。

        悉心栽培,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北大能夠給予青年老師充分的信任和成長空間?!蔽磥砑夹g學院教授劉穎29歲時加入北大,是當時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彼時,她在北大建立自己的實驗室,致力于研究細胞應激和穩態調控機制。

        北大未來技術學院優秀青年教師劉穎(中)在和學生討論實驗結果 北京大學供圖

        近年來,北大以高端人才和青年人才為重心,實施兼顧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上下銜接、有機融合的“博雅人才計劃”,為高水平人才提供施展身手的用武之地。

        優化評價,使天下英才各展其才——北大建立健全分類評價體系,充分尊重不同學科特點和人才成長規律,針對不同學科構建不同導向、不同標準的評價系統,充分釋放人才創新活力。同時,北大優化學術評價體系,破除“五唯”、杜絕“一刀切”、科學設置評價周期,鼓勵持續研究和長期積累,讓人才安得下心、沉得住氣、坐得住“冷板凳”。

        如今,北大成為國際一流人才的聚集地和蓄水池。一批學科領軍人才正率領一大批青年學術骨干,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創新團隊,擔當教學科研與科技創新的主力軍。

        傳承創新優秀傳統文化。2021年,三星堆祭祀遺址啟動新一輪田野考古發掘,“沉睡三千年,一醒驚天下”,北大考古隊負責8號坑的發掘工作,眾多北大師生和校友參與中華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項目,研究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

        中華文明的基因密碼,在考古發掘中揭開面紗。在河南平糧臺,在陜西寶雞,在新疆民豐……北大考古工作者躬身于田野之間,讓“考古釋中華”的作用不斷彰顯。2021年,北大主持或參與的15項考古發現入選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涵蓋了中華大地上26萬年文明與文化的演進。

        “新一代考古人正在用青春的力量發掘著中華文明瑰寶,還原全面、真實、鮮活的中華文明?!北贝罂脊盼牟W院副教授秦嶺說。

        上世紀90年代起,北大哲學系資深教授湯一介先生就提出編纂《儒藏》的設想。2003年底,在北大大力支持下,《儒藏》工程在教育部立項,湯一介先生擔任項目首席專家、總編纂。黨的十八大以來,《儒藏》工程進入快速推進期。2022年5月,工程先期成果《儒藏》“精華編”中國部分282冊已全部出版。

        采用圖文影像融合、應用互聯網產品架構制作而成的“《永樂大典》高清影像數據庫”,生動再現了這部傳世古籍成書、散佚、收集的歷史軌跡,讀者可以進行多角度地翻閱,全方位賞析這部傳世古籍的版式、裝幀、結構和內容,使得這部“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以鮮活的方式走進千家萬戶。

        “吾與點”古籍智能處理系統、《宋元學案》知識圖譜系統、歷代史志目錄集成可視化系統、朱子年譜可視化系統……近年來,北大持續推動古籍數字化研究,使用多種技術形態普及古籍知識、演繹古籍內容,激活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生命力。

        走中國特色教育開放之路。北大將2023年確定為“國際戰略年”,旨在就全面加強對外交流合作,在全球高等教育與國際學術共同體建設中發揮更加突出的作用。

        4月16日,北大召開國際戰略研討會,提出將實施“科技創新引領戰略”“人才提質培優戰略”“合作網絡拓展戰略”“傳播效能提升戰略”“開放機制優化戰略”等五項發展戰略和十個行動計劃。

        展望“國際戰略年”,北大堅定走好中國特色教育開放之路——

        全面強化人員國際往來。持續為師生出訪提供便利,積極拓展有特色、高質量的國際化人才培養、交流、實習實踐項目,引領高校國際交流新范式;

        持續延攬全球頂尖生源。面向全球多渠道開展宣講,廣攬世界各地優秀生源,提高留學生培養質量,打造全球最優秀學子向往的學術圣地;

        不斷加強國際科研合作。深化與海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持續推進中俄數學中心等機構建設,積極搭建國際科研合作平臺;

        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持續深化與全球頂尖伙伴的戰略合作,加快推動數智教育發展國際大學聯盟的籌建工作;

        深入開展國際人文交流。面向世界講好北大故事、中國故事,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貢獻北大智慧和力量。

        北京大學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未名湖畔黨史學習教育現場(2021年5月29日攝)北京大學供圖

        樹人:扎根大地?厚植沃土

        辦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基于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5年來,北大堅持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人才的育人初心,扎根中國大地,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培育人才。

        筑牢“大國良師”根本力量。北大完善教師培訓體系,加強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健全加強師德建設長效機制,深化教師考核評價改革,設立教學系列獎,重獎在教學實踐一線潛心投入、精心鉆研的教師,筑牢強師之基,“大國良師”持續涌現。

        涵養德行,啟迪學生心靈——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張遠航院士團隊數十年如一日地投身我國大氣污染防治,獲評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稱號。團隊奠基人唐孝炎院士言傳身教,80多歲高齡時仍堅守教學一線。師從唐院士的張遠航,帶領團隊里中青年教師將“為人、為事、為學”育人傳統一脈相承,引導學生將國家需求融入個人的價值理想。

        潛心治學,傳播知識與真理——歷史學系教授閻步克三十多年不下講臺,他要求自己“每次備課都要有所改進”,將精心打磨的課件發布到網上,與全國歷史愛好者共享知識。2020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閻教授因故滯留海外,他在線上講授三門課程,跨越13小時時差、1.4萬公里,沒有落下一節課。

        悉心育人,塑造時代新人——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劉緒一手拿粉筆、教書育人,一手握手鏟、考古夏商周,退休后仍主動帶隊前往田野一線,與學生同吃同住。他培養的近30名碩博生均走向考古文博一線,成為中國考古學界的中堅力量。

        培厚拔尖人才生長土壤?!拔锢韺W院的本科教育注重思維的培養與視野的開拓,讓我對物理的熱愛更加熾熱?!?8年前,邵立晶考入北大,在物理學院完成了本科和博士階段的學習,成為一名北大青年教師。

        5年來,北大以“加強基礎、促進交叉、尊重選擇、卓越教學”為理念,開展本科教育教學改革有益探索,逐漸形成富有特色的基礎學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為打通基礎學科人才培養本土化路徑,北大將10個A+基礎學科納入“強基計劃”,建設19個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打造“未名學者”計劃,開展物理學科卓越人才培養計劃、數學英才班等基礎學科人才培養項目,不斷提高基礎學科人才培養的層次和水平。

        推動跨學科人才培養領跑式發展?!霸嗟恼n表就是全校的課表?!北贝蟪浞职l揮文理工醫多學科匯聚優勢,設立多個跨學科專業和項目,各學部內實行自由轉專業、全校自由選課等教學管理制度,為學生開展跨學科學習提供多樣化平臺。

        給予人才成長寬闊空間。在北大,老師們有一個共識,保護好優秀人才的天分,給他們自主學習和研究的成長空間。由人文學部牽頭建設的古典語文學項目,實行“專業+項目”的全新組織形式。來自不同專業的學生選修該課程模塊,與各自所在院系主修專業課程進行跨專業模塊組合,大學四年所修的總學分基本不變,但內部課程結構充分個性化。用跨學科土壤,創造培養文史哲考古基礎學科拔尖人才的環境。

        “金課”提升大學育人“成色”。2020年,“偉大的《紅樓夢》”“哲學導論”“流體力學”等102門北大課程獲評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以“金課”建設強化教學地位,北大構建起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緊密結合的高質量課程體系,成為人才培養鏈條一個重要環節。

        優化頂端人才布局服務國家需求。作為國民教育的最頂端,研究生教育肩負著高層次人才培養和創新創造的重要使命,是國家人才競爭和科技競爭的重要支柱?!胺招枨蟆焙汀疤岣哔|量”,是北大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發力的兩大主要方向。

        近年來,北大以優化人才培養布局為牽引,調整學科專業結構,推動學科交叉融合,支持基礎學科發展;實施儲才計劃,陸續啟動集成電路等國家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專項,擴充緊缺人才培養資源投入;突出科教融合、產教融合,與國家實驗室、科研院所等單位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實施工程碩博士改革專項,著力培育科技領軍人才和卓越工程師……種種舉措,傳遞出鮮明的信號——推動研究生教育發生格局性、深層次的變革,以“四個面向”為目標,滿足國家所需、時代所需。

        與此同時,北大以質量提升為主線,全方位創新體制機制,通過改革資助體系、加強過程管理、打造綜合能力和國際化培養平臺、注重創新成果綜合評價、強化學位論文質量把控、提升導師指導能力等關鍵舉措,建立以培養成效為中心的正向反饋機制,激發人才培養“內生力”,推動研究生教育實現以“質量意識、卓越文化”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

        扛起新使命,奮進新征程,北京大學將堅定信心、鉚足干勁,在領跑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方面展現更大擔當和作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時代貢獻。(通訊員單位:北京大學)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陳燕?魏夢佳?通訊員?黃昭華

        刊于《瞭望》2023年第18期

      【糾錯】 【責任編輯:王萌萌 】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271129580237
      亚洲系列中文字幕第一页,天天摸日日摸夜夜摸,一卡二卡≡卡四卡,日本a三级中文字幕经典
    3. <pre id="hmlfy"><ruby id="hmlfy"><tt id="hmlfy"></tt></ruby></pre>
      1. <tr id="hmlfy"></tr>

      2. <pre id="hmlfy"></p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