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30
近期,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國科協科普活動中心)黨總支聚焦聯系服務科技工作者培養科技創新后備人才主責主業,持續深化“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聯合中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協會黨委,發揮一體兩翼組織優勢,利用全國、省、市、縣四級科協組織協同聯動機制,開展“黨建引領——科技專家志愿服務老區行”活動,強化對科技工作者和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引領,為老區科技教師和青少年奉上精彩思政和科教大餐。
2023-04-28
今天我們推出對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院長周程教授的采訪,聽他講述創新醫學科普手段對當下提升公眾健康素養的重要意義。
2023-04-28
中國科協、科技部日前聯合發布通知,決定于5月上旬至6月上旬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2023年“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動。
2023-04-28
4月26日,由中國科協主辦的2023年海智論壇在吉林省長春市開幕。
2023-04-27
近日,“科學精神與工匠精神學術論壇暨重大課題階段性成果咨詢會”在中國政法大學舉辦,本次會議是科普中國智庫專題活動·《科普研究》學術沙龍2023年的開篇活動。
2023-04-27
德國一項新研究發現,金屬含量低的恒星雖然釋放的紫外線總體上較多,但這些紫外線大多波長較短,更有利于其行星大氣中產生臭氧層,保護生命免受紫外線傷害。
2023-04-27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路如森研究員領銜的國際團隊通過在毫米波段開展的新觀測,首次對射電星系M87的黑洞(M87*)陰影,以及其周圍吸積落入中央黑洞的物質的環狀結構和強大的相對論性噴流一同進行成像。
2023-04-27
鄧炳耀團隊受海洋生物貽貝在潮濕環境下超強黏附性的啟發,將季銨鹽殼聚糖、多巴胺、槲皮素等成分有機結合在一起,構建了一種兼具黏附性、自修復、抗氧化、抗菌等多種優異功能的復合水凝膠敷料。
2023-04-27
4月25日,科技日報記者從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獲悉,該所清潔能源化學與材料實驗室低碳能源材料組高祥虎研究員團隊,通過熱誘導相分離技術制備了一種具有3D多孔結構的介電/聚合物復合薄膜材料,實現了優異的輻射制冷效果。
2023-04-26
機器人在操作臺之間來回穿梭,伸出機械臂,“手握”試管,稱量取樣,配制試劑……走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科大)機器化學家實驗室,一種全新的化學研究場景讓人眼前一亮。這里看不到身穿白大褂的實驗操作人員,瓶瓶罐罐的實驗工作都由一臺機器人完成。
2023-04-25
近日,在第23個世界知識產權日即將到來之際,中國石化作為國家知識產權局遴選的全國3家首批試點單位之一,完成創新與知識產權管理能力評級,成為評級結果為“系統級(IV級)”的試點單位。
2023-04-24
2023年中國航天大會24日在安徽合肥開幕。在大會主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究發展部部長王巍受中國宇航學會委托,線上發布了2023年宇航領域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
2023-04-24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作為新時代航天事業工作者,必須深刻領會,并緊緊圍繞“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的主題教育總要求,以航天強國目標推動高質量發展、助力現代代建設。
2023-04-24
人工智能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力量,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換代,驅動“無人經濟”快速發展,在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能醫療等民生領域產生積極正面影響。
2023-04-23
22日,中核集團首屆文化品牌周特色活動之一的“小荷之聲”核科普志愿者體驗營啟動,拉開將持續4個多月的核能科普活動序幕。
2023-04-23
青年科技工作者要堅持自己的興趣方向,保持定力,養成自由探索和自主思維的習慣,這樣有助于做出更多原創性的成果?!?/p>
2023-04-23
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牽頭的農業農村部“水稻種質資源精準鑒定”項目實施以來,發掘出38份高產、優質、抗病、抗逆、適宜機械化種植、抗稻曲病的育種可利用優異種質,為加快水稻新品種選育提供了高效的材料基礎。
2023-04-23
就在4月12日夜,東方超環成功實現403秒穩態長脈沖高約束模式等離子體運行,刷新了此前101秒的世界紀錄?!翱茖W家,永遠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敝锌圃汉戏饰镔|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副所長胡建生說,“在這里,所有的事情只圍繞著一個中心轉—讓科學家自由地、純粹地追求科學?!?/p>
2023-04-21
4月21日,由中國工程院、中國煤炭工業協會、中國煤炭科工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煤炭學會主辦,以“煤炭綠色低碳發展”為主題的第358場中國工程院工程科技論壇暨第六屆煤炭科技創新高峰論壇在京隆重舉辦。
2023-04-21
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充分利用現代農業生物育種技術保障糧食安全成為必然趨勢,合理利用包括轉基因技術在內的生物育種技術,成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必由之路。